林黛玉在父母死后,实际被舅舅贾政收养,由外祖母贾母亲自教养。
根据明清两代的律法,林如海无子,承祧嫡长房的继承人,便需要在五服以内寻找最近血亲过继为子。
(资料图片)
林黛玉作为女儿,不能继承林家一分遗产。只得带着贾敏当年剩余的一些嫁妆回到贾家。
至于日后她出嫁,作为荣国府养女也不需要林家再负责,而是舅舅操办,外祖母会给她置办嫁妆。
不过,贾母对外孙女的姻缘另有想法。什么人家能比自家给黛玉更大的庇护和安全呢?
林黛玉嫁给谁贾母都不放心。不如亲上加亲嫁给贾宝玉。如此一来贾母省心,对女儿贾敏有交代,又不虞林黛玉在婆家辛苦受欺负,更能被悉心照顾的好,岂非几全其美。
况且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父亲有高中探花之能,正是弃武从文的贾家最需要的儿媳妇。
之前给贾珠娶了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李纨,只可惜贾珠一死成了寡妇,不能够真正体现她的价值。
由林黛玉替补,与李纨妯娌二人,彻底改换回贾家的文风门楣。何愁日后贾家不洗去富贵传家的根本,以诗书传家立足于世。
这才是木石姻缘的真实价值。
至于林黛玉的能力,根本就不用强调。
别说她七岁就读了(融会贯通)《四书》,只看日后教授香菱学诗那举重若轻,因材施教的思想,便可为贾家培养多方面的人才。
好儿媳妇旺三代,与李纨善于培养科举不同,林黛玉更加鼓励兴趣教育,会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爱好而施以教育。
就拿贾宝玉来说,分明不是科举仕途之材,但从贾政、王夫人、贾元春到薛宝钗、袭人等,一味催逼劝说只能揠苗助长。
林黛玉认定宝玉非科举治业之才,便不劝他。非是她反对科举,毕竟父亲就是探花郎。只因黛玉尊重宝玉的个人选择,做个文人也好,何必非要为官做宰!不提。
只可惜王夫人并不像贾母一样,能发现林黛玉的优长。她更看重一样劝说贾宝玉上进的薛宝钗。
是以贾府内部金玉良姻与木石姻缘的对抗,便在王夫人与贾母之间展开。
王夫人更是拉着女儿贤德妃贾元春站队支持。
好在元春也只能表明立场,无权干涉弟弟的婚事。
她虽是娘娘,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那个时代,贾宝玉的婚姻也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贾元春并无缘置喙。
当然,贾政作为父亲和当家人,他是贾宝玉婚姻的决定人。只是贾母拥有一票决定权。贾政在母亲面前肯定要遵从。王夫人更是只得从夫。
这些客观条件兜兜转转,核心却只有一个。就是围绕贾宝玉的姻缘,最后的决策者肯定是贾母。这是“父权”的延续和孝道的体现。
不过,贾母从始至终也没有就木石姻缘发表意见,这一拖就到了林黛玉十六岁那年。等到迎春出嫁再转过年,林黛玉可就十七岁了。
根据刘姥姥的茗玉小姐死于十七岁以及慧娘死于十八岁这两个故事伏笔,留给林黛玉的时间并不多了。
君笺雅侃红楼认为,八十回后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核心情节,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姻缘问题被提上了日程。
线索也有好几条。
一,贾政外放三年学政,终于回来了。贾宝玉到了十七八岁谈婚的年纪。
二,薛姨妈提到要给贾宝玉和林黛玉“做媒”,她的意思肯定不实,但作为谶语绝对要满足她这个要求。这是曹雪芹的文风决定的。
三,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的梨香院三官故事,影射到了“黛死钗嫁”的结局,是贾宝玉以续弦之礼娶薛宝钗为妻。
也就是说薛宝钗最终与邢夫人和尤氏一样,是贾宝玉的续弦之妻。
那么,贾宝玉的“发妻”肯定只有林黛玉。
我们回头再细看宝黛钗三人的姻缘,就会发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无疑是借鉴自《孔雀东南飞》和《钗头凤》两个故事。
无论是刘兰芝还是唐婉,都是被休后再嫁而死。
林黛玉绝对没有嫁给贾宝玉为妻,确有“发妻”之实,且得到了贾府上下的认可。
如果我们从香菱与冯渊有三日婚约,袭人与贾宝玉有口头约定这两条线索,再结合上面三条线索伏笔。就能确认贾宝玉和林黛玉实际是订婚了。
只是订婚之后出了意外。君笺雅侃红楼认为贾雨村为了降职再复,牺牲陷害贾宝玉(石呆·子故事),导致林黛玉像姽婳词林四娘那样,为了宝玉牺牲自己,最终与贾探春效仿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一夫。
脂砚斋提到《一捧雪》伏贾家之败,结合石呆·子失扇子故事,就可以一清二楚还原出当时的情况。
关于黛玉远嫁之说。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借昭君出塞故事暗示了林黛玉远嫁异国而去。
她最终与贾探春远嫁西海沿子真真国,很快就去世了。
这边林黛玉和贾探春远嫁而去,导致贾母病重。才有了贾宝玉为人均大节同意以续弦之礼迎娶薛宝钗的后文。应了刘姥姥的雪下抽柴故事。
婚礼当天贾母死,不久贾家被抄家,就不多赘述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