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今头条!潜伏期最长45天!持续40℃高烧…​一地已出现5例!

需要警惕!

近日,


【资料图】

浙江、广东等

多地疾控发布消息

报告了鹦鹉热病例

目前,江苏常州也出现5例鹦鹉热病例患者

连续3天40℃的高烧

精神状态差

“我看鹦鹉要从笼子里出来,

就放在手上逗了一会,

可能距离太近了,

我当时就感觉

吸入了一股浊气,

感觉不舒服就放回去了,

当天下午就开始流鼻涕。”

一周前,

年过五旬的

市民程女士逗弄了家中

养了一个多月的鹦鹉。

紧接着,

程女士出现了发热,

全身乏力,

浑身酸痛等症状。

持续三天近40度的高烧不退后,

程女士被紧急送往医院,

综合检查指标

和家中饲养了鹦鹉,

医生最终判定程女士

感染了鹦鹉热。

而近期

常州三院收治了

5例鹦鹉热病人

都属于高龄或体质偏弱人群

“鹦鹉热”有啥来头?

它是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 因为最初多在赏玩鹦鹉人群中发现,故得名“鹦鹉热”。 主要宿主是禽类,后来发现多种鸟类(如鸭、火鸡、鸽子、海鸥等)也可作为“鹦鹉热”的传染源,所以它又称为“鸟热”。

不仅冬季有病例发生,夏季也有病例发生。

传染源

主要是鹦鹉家族的鸟类 (又称鹦鹉目鸟类,包括长尾鹦鹉、鹦鹉和鸳鸯);家禽、鸽子、金丝雀和海鸟较少见。外观健康的鸟可能是携带者,可排出病原体。

传播途径

1.经呼吸道感染: 多发生于打扫禽舍、清理鸟笼或鸽舍中粪便,吸入被鸟类和家禽污染的空气;以及宰杀禽类、鸟类拔毛时。

2.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 多发生于宰杀及清洗禽类,或被病鸟(家禽)或带菌的鸟(家禽)啄伤或抓伤。

3.鹦鹉热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不常见。 一般发生在病情严重的患者,其在死亡前48小时内,多严重咳嗽,衣原体随咳嗽排出形成气溶胶,可造成周围人员的感染。

人感染鹦鹉热衣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途径。

什么人群容易感染?

“鹦鹉热”多发生于经常接触家禽或鸟类的人群, 最常见于活禽市场及其养殖场、宰杀车间、羽绒加工厂、鸟类集散地点等场所摊贩从业人员、鸟类爱好者和养鸟人士等。 由于感染“鹦鹉热”后不能获得稳定的免疫力,所以人群普遍易感。

“鹦鹉热”患者有哪些症状?

1 .鹦鹉热的潜伏期最长45天。 没有明显季节性,潜伏期一般1-2周,最长能有45天。所有患者在病程中均有发热 , 且以超过39℃的高热多见, 但绝大多数患者没有畏冷、寒战;

2.肺外表现出现比例高且表现多样,例如 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头痛、谵妄)和消化道症状(呕吐、腹痛), 这些病例中有些是出现在发热之前,有些是与发热同时发生;

3. 病程进展快,重症比例高, 有近50%的患 者可出现呼吸衰竭,需要进行高流量吸氧甚至是人工通气,但是休克发生比例低。

来源:央视新闻、常州网

关键词: 鹦鹉热衣原体 人畜共患传染病

上一篇:
下一篇:
热门推荐